本文最后更新于 717 天前,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。
孟德尔第一定律,即分离定律,其主要内容为:
在生物的体细胞中,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,不相融合;在形成配子对时,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,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,随配子遗传给后代。
《普通高中教科书 生物学 必修2 遗传与进化》人民教育出版社
孟德尔第一定律的适用条件:
- 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
- 细胞核内的遗传因子
-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
发现与豌豆
孟德尔在修道院内研究了多种植物,在研究豌豆时获得成功。
豌豆的优点
- 豌豆是两性花,且闭花授粉。在自然状态下多自花授粉(自交),因而多纯种。
- 豌豆有多对易于区分的性状。
- 豌豆花较大,易于操作。
实验
孟德尔选取了一对相对性状:高茎与矮茎,作为研究对象。
使用纯种高茎和纯种矮茎作亲本(P)进行杂交,发现子一代(F1)总是高茎(显性性状)。
使用杂种子一代(F1)进行自交,发现后代(F2)中有高茎(显性性状)也有矮茎(隐性性状),且高茎与矮茎的比值(显性性状:隐性性状)接近3:1
。
杂交实验的步骤与要点
- 去雄(母本):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雄蕊。然后套上纸袋。
- 采集花粉(父本):待母本成熟,采集另一株花的花粉。
- 传粉(母本)将采集到的花粉涂到母本的柱头上,套上纸袋。
套袋目的:防止外来花粉干扰。
供应花粉的植株叫做父本(♂),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(♀)。
父本无需作“去雌”处理。
假说
孟德尔经分析,提出以下假说:
-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。遗传因子既不会相互融合,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。
- 在体细胞中,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。
- 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(配子)时,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,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。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。
- 受精时,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。
根据上述假说对实验进行分析,设纯种高茎豌豆有遗传因子DD
(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概念此时尚未提出),纯种矮茎豌豆有遗传因子dd
,那么当它们杂交时,纯种高茎豌豆必然产生配子D
,纯种矮茎豌豆必然产生配子d
,则F1必然含有遗传因子Dd
。
使用F1进行自交,由于拥有D
,d
两种配子,组合情况将多样化:
D | d | |
D | DD(高茎) | Dd(高茎) |
d | Dd(高茎) | dd(矮茎) |
验证
根据假说,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:将杂种F1(Dd
)与隐形纯合子(dd
)进行杂交。若假说成立,后代高茎比矮茎应约为1:1。
实验结果符合他的推测,也验证了他的假说。
拓展延伸
显隐性判断
- 不同性状个体杂交→子代只出现单一性状→子代性状为显性性状
- 相同性状个体杂交→子代出现性状分离→新性状为隐性性状
判断显性纯合子
- 两性花:自交
- 均为显性:纯合子
- 性状分离:杂合子
- 单性花和动物:测交
- 均为显性:纯合子
- 有显性有隐性,且比值约为1:1:杂合子
杂合子多代自交
自交n代后分别占比:
$AA: \frac{1}{2}(1-\frac{1}{2^n})$ $Aa: \frac{1}{2^n}$ $aa: \frac{1}{2}(1-\frac{1}{2^n})$杂合子多代自交并筛去隐性纯合子
自交n代后分别占比:
$AA: \frac{2^n-1}{2^n+1}$ $Aa: \frac{2}{2^n+1}$种群内个体自由交配
统计各配子数量再进行计算。
例:现有一种群,AA:Aa:aa=1:1:1
则:
$A: \frac13+\frac13×\frac12=\frac12 $ $a: \frac13+\frac13×\frac12=\frac12$使用棋盘法进行自由组合:
A 1/2 | a 1/2 | |
A 1/2 | AA 1/4 | Aa 1/4 |
a 1/2 | Aa 1/4 | aa 1/4 |
则易得子代 AA:Aa:aa=1:2:1